业务咨询:13640787503
影院椅
您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

谢芳主演的富家小姐——陶岚,在《早春二月》中是一道亮丽的色彩

信息摘要:
谢芳是中国60年代的著名演员,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,在银幕上堪称知性女性代言人。1963年谢铁骊拍摄的《早春二月》——这部中国电影史上非常重要的经典杰作,是谢芳的代表作之一。谢芳在影片中塑造了大革命时期的小知识分子陶岚的形象,这是一个反抗封建...

谢芳是中国60年代的著名演员,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,在银幕上堪称知性女性代言人。1963年谢铁骊拍摄的《早春二月》——这部中国电影史上非常重要的经典杰作,是谢芳的代表作之一。

谢芳在影片中塑造了大革命时期的小知识分子陶岚的形象,这是一个反抗封建环境、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。谢芳的表演细腻含蓄,气度不凡-----1963年的谢芳已28岁,刚生完孩子,显得消瘦的谢芳成功完成了一个“只要别人一看到她,就倒吸一口凉气”的女演员形象过渡。

谢芳在影片里出场是在一个门窗雕饰都很精致,同时也很古老陈旧的大户人家的庭院,旧式红木家具映着后景格窗的光亮,显得敞亮幽静,这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。阳光从几扇半开着的门外斜射进来,投在一个穿着讲究的女性身上,突出她的体态动作----一边烤火一边无聊地织着毛衣。

这是谢芳主演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桀骜不驯的富家小姐-----陶岚向我们展示的第一个镜头。

她一出场的动作就充分展现出与周遭俗世的格格不入:刚才还在坐着,但是一看这时候有人进来了,角色立刻活了起来,起身就进屋,听到问话才冷漠地转头,但并不回答,只是不屑地摇摇头,就把头转了回来。呯一声关上门,毫无遮拦地表现对问话者的厌恶。

这一回头,当她反身成近景时,我们才看清她的刘海下闪动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,是一位面貌出众的女子!

在这一场中,摄影采用各种造型手段,使这个近景突出、动人、漂亮,突出陶岚在全片中第一次出现的近景镜头。

但当男主角萧涧秋出现的时候,陶岚的态度明显变化了:不但表情生动,待见了面,仔细端详后,她甚至热情主动地说了句:“我怎么好像在哪儿见过你?”

------这话很老套,但用在这里表达出一见如故,且毫不掩饰地表达对萧涧秋的爱意,还是很恰当的。

接下来影片直接切到萧涧秋到达后的第二天一早,陶岚到教师宿舍来找萧涧秋。

一个未婚女子主动来一个青年男性的房间找人,这在当时是很大胆和破格的行为,但很符合陶岚奔放、执着的个性----至少影片的前半部分,陶岚始终掌握的“看”的主动权,而萧涧秋则处于“被看”客体的位置上。

观众能发现,陶岚换了装束,由先前的青蓝棉背心换成淡紫色长襟小花棉袄,据说,为了演出陶岚那份与众不同的气质,剧组特意画出了陶岚的服装,还按照这些服装的样式去购买和定做------- 一些都朝着更养眼和时髦的方向走。

影片前半部分表现了萧涧秋与陶岚的沟通和相互爱恋,但两个人从来没进行过一次坦率、完整的谈话----导演着意大肆渲染,用连续近景,特写来表现的都是用来拉近两人独处的空间。

比如电影中两次弹钢琴的场面,都是陶岚立于钢琴一侧,俯视着沉浸在音符中的萧涧秋。两人并无多少交流。

音乐-----这种更抽象、更不确定的语言成为二人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最大求助。

谢芳的近影其实不很漂亮,但眉目间带着进步的感觉-----就是这点亮!这一特质让陶岚的形象在影片中成为一道亮丽的色彩。

与小说相比,影片中萧涧秋、陶岚的形象都增加了亮色。

这一天,陶岚腋下夹着一本书,到学校宿舍找萧涧秋还书,萧涧秋不在,她便向球场走来。

陶岚今天的装扮非常漂亮,白衣黑裙,加一件大红披肩,颜色鲜亮得像火焰,远远望去,让人眼睛一亮——谢芳很擅长扮演知识分子形象----既内秀中慧,又质朴无华。

萧涧秋正兴致勃勃地和学生们打球,玩得很开心。

这一场拍摄用斜侧光,影调明快,阳光充足,表现出萧涧秋与学生们打球的欢快气氛。

------真的!能使萧涧秋感到愉悦和轻松的除了江南的明丽山水,其余就只有单纯的孩子了。

萧涧秋发现陶岚,向学生投出手中的球,带上衣服,随她并肩离去。

------他们要转去的地方,就是梅林。

江南二月,正是梅花盛开的季节。在怒放的梅林中穿行,梅花开放的枝头不停地在他们身边、头上掠过。

这一场摄影处理,以萧涧秋的感受和他们两人之间当时的情感为依据,用抒情、幽静、柔美的影调去表现。镜头也有如跟他们漫步一般,缓慢地移过树干、梅枝、塔松,时而近,时而远,时而又走向镜头深处。

这场梅林谈话,是二人在所有相互吐露心声的交流中最亮色,最愉快的一次谈话。

在柔石的《二月》中,主人公的情感交流、发展是通过书信来表现的,这对于电影要用形象、动作来表现是个难题。而“梅林散步”这个场景使萧涧秋与陶岚的关系在面对面的语言、传情、目光中悄悄发展,取得了真实而感人的艺术效果。

陶岚的这个装束让我终生难忘-----据说这条大围巾也是服装师跑了很多地方才找到的,为的就是与众不同。谢芳说她一直喜欢陶岚这个形象,就是因为它记录了她最漂亮的年代。

这段对话颇值得玩味:

陶岚:我倒羡慕你有东奔西跑的自由,就象笼子里的小鸟羡慕大雁一样。

萧涧秋:我不是大雁,我只是一只孤雁……我的意思是说,孤雁常常离群。

陶岚:你为什么要解释呢?……

能感觉出来,萧涧秋有意识地回避了他与陶岚互生爱慕的事实,追加强调的是:他意在寻找更为广泛的共同命运的群体。

梅枝给整个校园披上了粉红色的盛装,这样的“景”正好与萧涧秋、陶岚的“情”交融在一起-----此时两人相互之间已经产生了些许的好感。

(为什么选择的环境不用桃林而用梅林呢?应该为的就是那份清雅)

在两人主要谈话以后,镜头转向了两人协调一致的脚步-----镜头跟随着脚步的行进而移动。

或许此时他们还在谈论着什么,但是电影有意静化了他们的语言,只是表现两人的脚在梅林走动,以脚语向观众诉说。

两人的步调是如此的轻快与沉稳-----这种无声的语言,或者说是肢体语言,给人以无限的遐想。

还有一次,萧涧秋、陶岚打完篮球,在萧涧秋宿舍里,他们的兴奋心情与室内的光线融合在一起-----宿舍里充满了阳光,显得特别敞亮、明快,似乎专为萧涧秋、陶岚投进来的。

陶岚说着“好热呀!”来到镜前倒水。

萧涧秋走近前递给她毛巾,她接过毛巾后走到镜前擦脸;这时萧涧秋走上来,先是在一个双人近景中从侧面看了一眼陶岚,然后慢慢转向镜中。

陶岚不知萧涧秋在看着自己,仍继续擦脸,等到她将目光转到镜里,这才发现肖涧秋的两眼一眨不眨地看着自己-----这时摄影利用光斑照明,突出肖涧秋的眼睛,表现陶岚就在他的眼睛里。

陶岚也回应了萧涧秋深情的注视,两人的目光在镜中相遇——视线顺接为两人的镜中像。

陶岚看着他,漂亮的面庞又增添了一层红润-----这段表演抒情,优美,细腻,是考验演员功力的敲门砖。

陶岚突然转身----只有她能这样问-------“你为什么这样地看着我?”

这里,摄影通过光影、色彩等,表现出他俩饱满的情绪、欢乐的气氛。

萧涧秋的回答也很有意思:“因为我还没有这样地看过你。”

-----萧涧秋要从镜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女主人公,更是他自己,他试图寻觅和确认的始终只是自我的镜中像。陶岚则为他提供了一幅能够照见自我形迹的镜像。

接下来当陶岚把毛巾还给萧涧秋,两人的手叠在一起。至此,早已萌生的情愫总算起了化学反应,“爱情”终得以在心心相印的两人之间确立。

陶岚身上的朝气和活力对萧涧秋而言,与其说是爱慕,不如说是羡慕----她“我行我素、笑骂由人”的勇敢精神,具有盲目性与狂热性,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,不如说是萧涧秋寄予的一种希望。

谢芳运用细致入微的演技,揭示陶岚多种性格侧面,很好地把握了这一人物的基调。从这一人物始,谢芳突破了本色表演,成为一名出色的性格演员。

咨询热线

136-4078-7503